专题
焦点
2022徐州汉服推荐官评选启动仪式暨首场晋级赛在三胞广场.
“国潮汉风 华裳彭城”2022徐州汉服推荐官评选启动仪式暨首场晋级赛在三胞广场举行8月27日上午,由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指导,泉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泉山区文化馆承办的“国潮汉风 华裳彭城”2022第二届徐州汉服推荐官评选启动仪式暨首场晋级赛在三胞广场举行。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盛建利,泉山区政协副主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吴姝,泉山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郭峰参加了启动仪式。泉山区文化馆馆长王松红,徐州市文化馆音乐舞蹈部主任石倩,曹县汉服协会会长、辰霏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春青应
2022第二届汉服推荐官晋级赛将于27日在三胞国际广场举行
以汉服之美,赞国潮汉风。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示汉服的韵味和魅力,由泉山区文体旅局主办,泉山区文化馆、华裳节拍联合承办的“国潮汉风 华裳彭城”2022第二届汉服推荐官首场晋级赛将于27日上午在泉山区三胞广场举行。选手将以汉服为载体,通过汉服走秀、才艺展示等环节进行竞选,为现场观众准备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服装秀。首届奖品展示重回汉唐-花想容颜汉风吟-扶风汉风吟-伽蓝如梦霓裳-月昙
排行榜
  • 汉服系统知识大全(上)
    华夏自古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国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为生民之本。《风俗通义 愆礼》云:“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白虎通 衣裳》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故此,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周礼 地官 大司徒》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认为“同衣服”的风尚才可安定万民;在强调“名正言顺”的华夏传统中,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满清入主汉室江山,也是从衣冠入手的,衣冠的断绝才彻底瓦解了屠刀都没能砍断的汉人最后的坚守……衣冠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兼有盘领,直领),褒衣大袖(亦有窄衣小袖),无扣结缨(几乎不用纽扣,而于腋下结缨系带),线条流畅,飘逸潇洒(这两点是与同为华夏文化体系的日韩衣冠区分的鲜明特征)。汉服基本结构体系:完整的一套衣冠部件有:首服、体衣、足衣、配饰一、首服首服,亦称元服。元本指头。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足见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不过,冠巾文化几乎是男子的特权。在男尊女卑的几千年中,女子除了命妇的凤冠、翟冠外,便是女道士束发戴冠,称为女冠子。于此当下倒没有必要为此耿耿于怀,反而应该欣喜地看到:首服文化也弥补了男式汉服相对样式单调的缺憾。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冠最流行的时期在先秦两汉,相对巾的普及早一些。冠历来是士人之上的特权,是身份和职别的标识,也象征着士人的尊严。当冠而不冠即是“非礼”。《左传 哀公十五年》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路至死捍卫君子不免冠的尊严:“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庶民或“卑贱执事者”却不能戴冠而只可束巾;巾最早不过是随便裹发的一块布,不能出现在正式场合。最初,上层士大夫不过燕居时偶尔戴巾,后逐渐通用,到汉末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为雅尚。因为巾与平民关系密切,故天生带着一丝闲适,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发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头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名称常来源于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则搭配常服(当然,不能排除幞头类与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为庶人的婚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往往一种巾帽会蕴含着一段逸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大众津津乐道的同时亦效尤纷纷。在戴法上,冠冕类和后来的巾帽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固定头发,一般需要通过笄直接固定在发髻上,另外还要在下巴处结璎,这样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类的戴法则随意多了,一块或软或硬的布、纱,通过各种不同的包扎或折叠方式,缚罩在头上就是了。(一)冠冕类:戴冠必先以纚(Xǐ)韬发。首先束髻,用纚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笄(jī)或簪。纚是一块整幅的缁帛(古布六尺长,二尺二寸宽)。专以固定头发的是发笄,固定冠冕的则叫衡笄。为了增加冠的牢固性,只固定发髻还是不够的,另外在冠圈两旁还有丝绳,可以在颔下打结,这两根丝绳叫缨。正因为缨关系着冠的固定与否,所以子路的缨被砍断后,他为了不“免冠”才“结缨而死”。缨打结后余下的部分垂在颔下,称为緌(wéi),也是一种装饰。系冠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即用丝绳兜住下巴,丝绳的两头系在冠上,这根丝绳叫做纺(hóng)。簪与缨既然为戴冠所不可少,常用以指代冠和戴冠之人(士大夫):如杜甫诗:“空余老宾客,身上媿簪缨。”朱敦儒《相见欢》:“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陶潜《和郭主簿(其一)》:“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鲍照《代放歌行》:“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族。”以下便是冠类的种类及简要释名。前后大致顺应事物发展的由简至繁。頍、頍冠:頍即额带。首服的最简单形式,就是以布或革条箍于发际,《诗·小雅·頍弁》云:“有頍者弁,实维在首。”頍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有说它是后世冠巾的始祖。頍是额箍,通常缺顶,但龙山时期、商代玉人的“頍”就往往制成扁平冠饰,有的还在结处缀以玉石等饰物,称为頍冠。 頍冠在商代大概很流行。缁布冠:顾名思义,以黑色布为之。是很早的一种冠,商代人形玉雕有一种布质帽冠,齐齐罩覆额头发际及后脑,冠顶四周有缀物固冠。应该就是缁布冠的较早形态。《礼记·郊特牲》云:“太古冠布,齐则缁之。”《仪礼·士冠礼》云:“缁布冠缺项青组”,郑玄注:“缺读如有頍者弁之頍,缁布冠无笄者,著頍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项中有亦由固頍为之耳。”二、体衣《释名 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上衣下裳制 (衣裳类)上下连裳制 (深衣类)上下通裁制 (通裁类)(一)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1、上衣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襦:《说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不过,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有汉服研究者以长短来区别襦、衫、袄等上衣,将襦定义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严谨的。实际,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襦有长短之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襦也有单复之分。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衫,一般是单层。《说文新附》:“衫,衣也。”《释名》:“衫,芟也,芟无袖端也。” 袖端(即今舞台上古装的“水袖”)。马缟《中华古今注》:“古妇人衣裳相连。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官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不过,后代的“衫”的名称也开始泛了起来。也指长衫。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已是指官服了。袄: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宋代出现 “旋袄”,衣制有些像今天的短大衣,齐膝、对襟,直领下两条窄花边,称“领抹’”,前后左右开叉,起舞尤其旋转时,四片裙摆张开旋转,故名旋袄。裲(liang)裆: “裆” (dang),也写作当;又称裲裆、两当。《释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主要是妇人的贴身衣物,来自于胡服。《仪礼 乡射礼》提到的“韦当”,郑注曰:“直(值)心背之衣曰当。”可见裆类似今天的背心、马甲。但肩部稍宽。袿(gui1)衣:刘熙《释名》: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长衣,大袖,交领,右衽,左右身侧在腰以下有连缀的缘饰。清代学者任大椿《深衣释例》曰:“袿乃缕缕下垂如旌旗之有裗,即所谓杂裾也。郭璞注:“衣缕也。齐人谓之挛。或曰袿,衣之饰。”则袿衣的垂饰为丝质,且如“裗”如“缕”。司马相如《子虚赋》:蜚襳垂髾。《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襳,袿衣之长带也;髾,谓燕尾之属,皆衣上假饰也。”(*诸于:“诸于”,也作“诸衧”,是汉史中一种颇引人注意的服装。西汉宣帝时,为太子选美,王政君因着“绛缘诸于”而入选。诸于一度因“是男服还是女服”而争论不休,认为曾经有过男女通用。也被认为也属于袿衣一类,只是下垂的缘饰不太一样。)2、 下衣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一)裳/裙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 《释名》又说:“裙,下裳也。 常、裙二字互训,其实可以认为:裳一般倾向于统称,而裳往往就是裙。裙,也作“帬”,《释名》中还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仪礼 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以七幅布围绕下体,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七幅计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所以折裥在两旁,中央部分则方正平整。裙裳,古时男女皆可服用。《诗经 小雅 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又《豳风 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不过,真正发展了裙裳款式的还是女子:宋代和明代早、中期,裙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凤尾裙: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二)胫衣“裤”字古代写作绔、袴。袴:《说文》:“绔,胫衣也。”《释名》:“袴,跨也。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段玉裁说:“绔,今所谓套裤也。”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从胫衣发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大袴: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穷裤/裈:是连裆的,其形制就跟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汉书 外戚传》:“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袴也。”这种裤子通常称为裈(kūn)。《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 这样看来,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裤衩、短裤。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所穿。袴褶:短小上衣、宽腿裤的装束。在膝盖处系上带收一围,下边裤脚自然散开。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多为武士所着,后来发展成为庶民劳作的装束。(二)上下连裳制: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续汉书 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礼记 深衣》中的定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这段话的白话解释为:古时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合,短不至于露出体肤,长不至于覆住地面。缝合裳左边的前后衽,在右后衽上加一钩边。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一半。衣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袖子的长短,从袖口反折上来正好可达肘处。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大腿骨,上不要压住肋骨,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背的中缝长到脚后跟以与垂直相应。因此袖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让礼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以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因此《易》说:“六二爻象的变动,正直而端方。”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以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五种法度都施用到深衣上,因此圣人穿它。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因此先王很看重深衣。深衣可以作文服穿,也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担任傧相时穿,也可以在治理军队时穿,法度完善而又俭省,是仅次于朝服和祭服的好衣服。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策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半寸。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衤曳衤散等;直裾:裾边在身侧。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曲裾:也称绕襟衣。源于内衣制度的不完善,多重绕襟以显庄重。襌衣、襜褕、复袍等一般为深衣,但严格说,并非服制裁剪的分类,而侧重的是衣料和厚薄。襌衣:无衬里的单层衣称为禅衣。《说文》:“禅,衣不重也。”《释名 释衣服》:“禅衣,言无里也。”禅衣一般是夏衣,质料为布帛或为薄丝绸襜褕(chan yu):颜师古注云:“襜褕,直裾禅衣也。”现多认为:襜褕为襌衣之变种,直裾,较襌衣为宽,多用厚丝绸或毛织物制成,可夹毛皮装饰,春秋两季多用来御寒保暖。比如,张衡《四愁诗》中:“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元朔三年,武安侯(田恬)坐衣檐褕人宫,不敬,国除。” 内衣渐趋完善,深衣再用曲裾绕襟就没有必要了,直裾的“襜褕”出现在民间,最初只用作便服,武安侯田恬为了赶时髦,意然穿著它谒见皇帝,这种既没有围裳遮蔽,又没有曲裾遮掩的服装在汉武帝眼里,当然是“不敬”之物了。复袍:则是一种夹服,里面多用白缚,也有的内填棉絮。袍源出于深衣。《释名 释衣服》云:“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有里有面,也谓之“复袍”。有时还填以绵絮。故袍多为冬服。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袍服”之风正炽的时候。袍由内着衣变为外着衣之时,正好是襜褕的流行时期,由于袍中纳有绵絮,不便采用曲裾,所以在式样上较多倾向於襜褕,时间一长,襜褕和袍被融合成一体,变成一种服装,不论有没有绵絮,通称为“袍”,襜褕的命运便告结束。袍服取代襜褕之後,用途变得更广。上自帝王下至百官,礼见朝会都可穿著。魏晋之後,帝王贵臣,官吏公服都用袍制,并以袍色辨别等差。袍服虽然有被用做礼服,但士庶百姓仍可穿著,只是质料较为粗劣。史籍中常出现“绨袍”“麻袍”“布袍”等名称,就大多指百姓所穿之袍。质孙服 / 辫线袄子:元代的质孙服和辫线袄子也是深衣制,上衣为交领或盘领(质孙服似乎只有交领)右衽。辫线袄的腰部有多道缝线横断,但上下是连在一起的。为了便于他们骑射,把袖子变窄,上衣变紧,下裳变短(一般刚没膝),并且下裳襞积(打褶子)无数。曳撒:到了明代,并没有排斥质孙服和辫线袄这两种衣服,而是加长,称为“衤曳衤散”。《謇斋琐缀录》 (明·尹直) 第8卷:“予休致家居,时节喜庆,或接宾客访亲友,则具冠带盛服为礼。其馀燕居,则冠小帽或东坡学士巾,而多服衤曳衤散。”
  • 163℃来啦!第4届礼衣华夏第一批赛区赛点公布!
  • 155℃国内适合穿汉服去游览的景点合集,古风爱好者的你
  • 137℃汉服系统知识大全(下)
  • 120℃古墓仙女汉服入门穿搭手册汇总大全
  • 112℃2022徐州汉服推荐官评选启动仪式暨首场晋级赛在三胞广场.
  • 104℃辛丑花朝 花开见你|深圳最多多多多花神的花朝节强势回归!
  • 103℃北京首届花朝节“百花仙乡 汉服名园”汉服活动开始啦!
广告位 Ad1
广告位 Ad2
百科
图文来自:汉服古墓仙女资讯平台特别声明: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秦:晋:唐:宋:明:感谢所有为了PPT做出贡献的同袍。
Time:2022年06月25日 15:54:49  Read:120℃
前言:这是一篇对萌新非常友好的汉服入门级科普文,适合收藏喔~汉族与汉服汉族:全世界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绚灿的民族。上溯炎黄二帝,族称华夏,五千年文明由此展开,历至汉朝,因其强盛一时,异族始称中原华夏人为汉人,从此“汉”成为这个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名号。同时,这个民族的传统服装被广泛称为——“汉服”。汉服:如同汉人不单指汉朝人,汉服也不单指汉朝服装,而是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在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中,按照汉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结合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自前而后自然形成
Time:2022年06月20日 15:53:44  Read:61℃
花钿是古代女子面部妆容的一类,则指的是贴在眉间或面颊的珠宝、金箔、羽毛等装饰。  在穿着汉服时,小姐姐们有什么妆容搭配的小妙招吗?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花钿。花钿是古代女子面部妆容的一类,通常贴在眉间或面颊。“钿”的含义比较丰富,用作头饰的“钿”一般指镶嵌类饰品,用作面妆的“钿”则指的是贴在眉间或面颊的珠宝、金箔、羽毛等装饰。花钿的色彩变化十分丰富。可见有文物参考的花钿就有红色、金色、绿色、黑色等等。大多数花钿呈现出来的不同色彩是由材质决定的,比如金箔花钿就呈现出大气富贵的金色,用
Time:2022年06月18日 16:39:56  Read:23℃
很多汉服爱好者对于汉服的喜爱都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其中也有部分爱好者对于汉服一知半解,不知道汉服相关的基础知识。接下来小编会针对汉服,做一个相对详细的基础知识讲解和普及。如果其中有信息不全面或者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及时指出和帮助斧正,感激不尽。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代衣冠直接继承自秦朝,如汉蔡邕《独断》卷下:“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汉服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
Time:2022年06月18日 15:53:10  Read:62℃
文章转载自:汉服网,https://www.23hanfu.com/35604.html
Time:2022年06月12日 16:39:09  Read:24℃
单体汉服作为“衣”中最基本单位,多通裁(唐前多分裁,短衫亦然),两侧开叉,领式多样,单层称“衫”,多层称“袄”,衣长齐膝及以上称“短衫(袄)”,过膝或及地称“长衫(袄)”,通常并无性别特指。直领大襟短衫(袄)直领/半直领对襟衫(袄)竖领对襟短衫(袄)(女)方领对襟短衫(袄)(女)圆领大襟短衫(袄)(女)直领大襟长衫(袄)(结构上男女相同,仅搭配,风格等不同,称“直裰”时特指男装)竖领大襟长衫(袄)(女)竖领对襟长衫(袄)(女)圆领大襟长衫(袄)(图为中古款,近代款内襟,裁决,结构同上圆领大襟短衫
Time:2022年06月12日 15:52:30  Read:31℃
【撷秀】撷秀主要做复原款高端汉服,用料都是真丝材质,做唐代、宋代的复原汉服,版型好材料舒服,当然价格也是非同一般。她家的真丝手绣的明制马面、补服,受很多汉服大佬的青睐。但是价格也真是不是一般汉服同胞可以承受的,马面一条六七千,上袄一件四五千。一套下来要一万以上!羡慕那些有钱的大佬。【桑缬】【桑缬】主要复原唐风、宋风为主。材料也是桑蚕丝,风格简约,穿着舒适。价格在两千左右一套。【南朝】【南朝】以唐代复原服饰为主,材质也是真丝,价格在三千左右一套。我觉得【南朝】、【桑缬】、【撷秀】三家风格是很像的,
Time:2022年06月11日 16:27:21  Read:40℃
近年有一部反映明代锦衣卫历史的大片《绣春刀》。片中锦衣卫成员,不管官职如何,都是飞鱼服、绣春刀,虽然从视觉效应来说,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可是真实的历史上,锦衣卫的服饰还是很有讲究的。电影《绣春刀》剧照飞鱼服是曳撒的一种,上绣飞鱼,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一种。明代锦衣卫所穿官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佩绣春刀,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赐服。山东博物馆收藏明代飞鱼服飞鱼服不在当时的官服制度之内,而是属于皇上赏赐的赐服,等级非常的高。一般都是采用罗、纱、云缎等高级材料制成,多为大红的底色(
Time:2022年06月11日 15:51:49  Read:34℃
广告位 Ad3
专题
汉服推荐官
汉服花朝节
西塘汉服节
专题
关于我们
Z-BlogPHP,既是博客程序,也是CMS建站系统。已走过十余年风雨的她们,有着强大的可定制性、丰富的插件接口和独立的主题模板,致力于给国内用户提供优秀的博客写作体验。期待她们能成为您写博客的第一选择。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Comsenz Inc.Powered by©ZBLOG 主题作者:天狐